close

今天下午5點多在趕一個報價,需要工程人員協助,打通電話給一名同事,看他是否能撥空一起討論,他其實很OK,卻回了一句令我極為錯愕的話:這樣職委會的人又要約談我啦,之前就約談過我說我的加班工時過長傻眼!! 有人願意盡力協助解決公司的業務,遇到的阻力竟是自己人的職委會。 

個人不是很苟同公司內部的職委會
(Betriebsrat),第一,這家公司因為有參與公會組織,職委會的勢力算滿強大的,無視於公司較低迷的現況,一味要求公司加薪與增加其他福利,沒有同舟共濟的念頭;第二,保護勞工,直間接讓公司在人事政策上欠缺彈性,例如員工A的工作內容是A,則不應該接手B任務 員工A晉升為主管理當調薪,職委會竟然也可以干預調薪幅度;第三,干涉公司政策,德國職委會的人有權利瞭解公司的營運現況並干預決策,三不五時就找老闆聊天,倘若遇到果斷力不足的主管,應該就會一路被牽著鼻子走。常覺得如果我是這家老闆,要三不五時向職委會說明或解釋人事政策,肯定會很嘔,無法享受當老闆的權力。第四,特權人士,我對於職委會成員的印象是特權,常藉著一堆理由聚在一起"商議",或是在某些情況下要求資方(個人方面的),讓資方礙於職委會可能會找碴的情況下,迫於同意或妥協。例如,GM說,如果要fire員工,職委會的人很難動得了。

是的,德國職委會的功能就是保護勞方的權益,並積極爭取福利,我認同,但應適時適當的合理爭取。公司有$$獲利時有福同享,虧損時請大家共體時艱。我的想法是,大家都是靠公司養家糊口,一旦公司真的發生經營不善的情況,員工是最直接的受害者,加上這個城市的同產業的廠家很少,技術員工長期失業的機率極高。職委會應當拿捏與公司談判的籌碼,如果喬過頭了,損失最大的還是勞方
PS,我指的共體時難理應在合理範圍,並非上班時間從40小時變更為60小時之類的變向要求。

我的眼裡,公司顯然是一頭步履蹣跚的大象,原因不外乎有四:

 一、員工素質,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逾45歲,想法老舊、抗拒變革或任何改變或新穎的觀念,很難與市場趨勢接軌,吸收與學習新的資訊速度也相對慢些; 90年被切割獨立,期間又起起伏伏,有競爭力的員工早已流失。

 二、 企業文化定型,公司過去是屬於一家猶如國有企業的德國大型企業,在過去鐵飯碗的環境待久,對新環境與應變能力相對的就較低,工作分配與職務上盡全力與他人劃清界線,以免不小心淌到渾水,或是很會踢皮球。 要改善這種行之已久的文化,必須有大刀闊斧的勇氣(面對員工的抗拒)與毅力(不輕言放棄),更要有雄厚的資金,變革需要長期抗戰,組織成本會在初期與執行過渡期間增加,過程就像在悶飯,要悶到米心有熟,還得等到電鍋跳上來冒煙後再悶一段時間,這段時間公司得熬得過去。

 三、 德國法令的保護,公司很難將少數績效不佳的員工開除,解僱一名員工不易之外,成本也相當高,依公司情況員工資歷平均有20年,遺散費計算出來想必可觀。

 四、 鬆散的管理,老實說,非常不喜歡GM過於開明的管理方式,給予員工彈性太多,一旦要上緊發條時就會出現排斥或過鬆緊不了的狀況,例如,大家習慣性自動延長休息時間,自主管理性高的員工還是有的啦,只是不好的常常最容易發現,領導人或主管如能以身作則的要求員工時,員工當然就同樣上緊發條,哪怕是可能有時是做做樣子(陽奉陰違表示還曉得公司的要求與無形的規範)

去年九月吧,公司曾解聘一位一星期上四天班,月薪5,000歐元的大老爺,在一間40多人且以技術為主的公司,掛個財務主管就常常對他人頤指氣使的,當然檯面上我算是股東代表,有權質詢他,他對我倒是客氣兼容忍。一次因為財報有錯誤以及他與稅務師之間有嚴重的溝通問題,他極力為自己辯解跟我爭的面紅耳赤,聽不下去的我只有很兇的跟他說,你不喜歡稅務師或你們之間有任何問題,都不關我的事,但是工作不能受到影響。這種會在一人辦公室裡用半小時早餐的人(一般是15分鐘),加班的次數一指手指頭就夠數、常把二郎腿翹到辦公桌上的人,七月份連續犯了二個嚴重業務疏失後,終於順利解雇他,所幸他的資歷比我還淺,未滿12個月,沒有遣散費的問題。

讀完這個案例再仔細想想,真的認同管理的重要性,好的企業並非渾然天成,而是靠有效與嚴謹的管理。法規體制是一般企業很難直接影響,反而是直接影響企業,因此必須就現今的法令規範尋找合適的管理解。


 

最近生活乏善可陳,不知道大家對於這類的東西有沒有興趣? 寫著寫著,似乎回到企管研究所寫case study的時代。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德國職委會 外派德國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葛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